寻找怡保老组屋——十五楼/华大伟/二十楼

有些东西一直在那里,我们从不去留意,直到它消失了才惋惜。

怡保最老的政府组屋还保留着两座——华大伟和十五楼,60年代建成启用,各别见证了怡保的发展与现代化。华大伟很有名——经常为了拆或不拆新闻上报,十五楼已经被遗忘;还有另一座80年代的政府组屋“二十楼”,目前还是个生气勃勃的组屋,最近还成了怡保的“彩虹村”

十五楼,已人去楼空

双溪巴里组屋Sungai Pari Towers,怡保人称“十五楼”,1963年建成,一共有120个单位,加上周边12座4层楼、一共288个单位的组屋群,一起组成Sungai Pari Towers。当年十五楼是怡保最高楼,据说还吸引了附近人们特地骑车过来“见识高楼”。因靠近市中心却不受市区喧嚣所扰,四周青绿又宁静,非常适宜居住,黄金时期还有夜市和市集,非常热闹,可惜1990年开始没落。

2016年的十五楼依然有居民,草坪也修剪整齐。

十五楼其实在大路边,墙面斑驳、灌木丛生的组屋,和一边的车水马龙格格不入,偶尔傍晚或晚上路过,一片荒凉的组屋还有稀稀落落几个单位亮着灯,当时心中惊叹:居然还有人住。

2012年拍摄,在附近吃芽菜鸡,远远望见这座高楼。怡保高楼不多它仿如鹤立鸡群,夕阳下有一种落寞的美感。

几天前FB history提醒了我,于是找了kaki去看看,十五楼已人去楼空,连周边的组屋群一户也不剩,整个十五楼完全被遗弃。

2016年过去拍照,当时周边4层楼组屋还有一些住宅,15楼则只剩一户人家,同时也在经营着理发店。
2016年拍摄,公园依肱葱绿,只是少了小孩的欢笑声,公园设施也坏了。
组屋前的公园设施已被拆除,只剩一个奇怪的装置。树全被砍光,空旷一片倒也不会阴森。

组屋间的衔接走廊像极了怡保的另一座组屋华大伟。据说这些是早期的建筑风格,鼓励邻里的交流,住所周边也设立了公园、小花园等。

早年建筑用的都是混凝土,建筑专家检测了认为至少还可以耐50-60年,只因长年疏于管理,只需要修复提升,比拆除重建更省钱省力。当年吉隆坡另一座同样是混凝土的政府组屋,用了两年才拆完一座。

华大伟,拆或不拆没完没了

华大伟 Waller Court,怡保第一座组屋,1962年正式启用,从Block A到Q一共有536个单位,两排长长的组屋足有800米,高空看来就像两列火车。多年来围绕华大伟最多的新闻就是:拆除、重建、保留,不停循环。组屋刚好在怡保闹市和怡保最大休闲公园DR Park的交接处,绝对的黄金地段。

大概2016年曾到这里拍照,遇上一位独居老婆婆,邀我们到她家坐坐。一房一厅,天台改成小厨房,两间小小的卫室各别是洗澡间和厕所,大概也就400平方米。

婆婆从她家天台向我们打招呼。

婆婆独居,她说亲戚也住这里的另一个单位,有人照应。她每天都步行到中央巴杀今日菜餸,回家半路到茶室吃早茶和老街坊聊天,差不多中午回家简单煮一顿午餐,就这样过一天,倒也清闲自在。

组屋最独特的,除了像火车,还有那衔接每座组屋的长廊,你可以从第1座一路走到最后一座,一路通行。这也是早年鼓励邻里交流的设计,今年住这里的居民,依然维持这种亲近的邻里关系,经常互相照应。

很多老人住在这里,早上步行到中央巴刹买菜,再到附近茶室喝早茶吹水,傍晚到后面公园坐坐,组屋旁就是政府诊所,难怪老人家都说住这里“就脚”(方便)。也因为地段太好,政府一直有意发展这里,撤走居民,建商业大楼,华大伟拆还是不拆也闹了十多年。另外的“保华大伟派”则建议把几座组屋改成商用,让文创、艺术、小企业、餐饮业入驻,活华社区带动人潮,

二十楼,依然充满人气

如果你到怡保,必定跟二十楼有过一面之缘,它就在南香茶室旁,尤其漆成亮色的建筑外楼,还被当成怡保“彩虹村”,吸引不少人前来拍照打卡。

大家都称它二十层楼,其实近打组屋 Ipoh Kinta Heights 才是它名字,1982年完工,是当年怡保最高建筑。怡保高楼不算多,其实至今它依然是这一带最高。

乘电梯上顶楼,可以看见怡保市景。

早年的政府组屋都有一个特点——地点特别好。二十楼的地点也是黄金地段,旧街场最繁忙的一区,日常采购、茶餐室、休闲公园,都在步行距离之内。组屋前也有一个小公园,底楼同样有店铺,但看起来是旅行社比较多。

近打组屋目前还有九层居住率,居民以华人和印裔居多,走廊打扫得很干净,处处充满人气。

一日探索三座怡保政府组屋:

留下评论